瓷都瑰宝 |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

来源:非遗保护中心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作者:佚名

雕塑瓷,指的是用瓷泥塑雕、捏雕成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造型,或在泥坯上堆雕、镂雕、浮雕出各种画面,然后焙烧而成的瓷器。


景德镇的雕塑瓷生产历史悠久。据清人《南窑笔记》记载:“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近几年景德镇湖田等古窑址和有记年的宋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北宋早期的影青瓷雕。南宋时期的雕塑品种很多,有供摆设、观赏的小玩具马、猴、狗、羊、鸡、顽童等;有清供的观音、殉葬的明器十二生肖、守护武士佣、舞乐佣、文武史佣、孝子佣、胡人佣以及胡人牵马佣等;四灵、辟邪、堆雕皈依瓶等;还有实用性瓷雕蛟龙瓷枕、狮子戏球枕、孩儿睡莲瓷枕、镂空炉、熏等;以及附属在壶、瓶、盒、熏、炉等器皿上的捏制动物、花果之类。这时的产品,除少数瓷佣模型印坯成形外,多数以手捏和线刻相结合,分部位边印边镶接而成的。它和同时代的定窑、磁州窑、吉州窑等陶瓷雕塑风格很相近,都具有宋代工艺美术所共有的灵巧、典雅、秀丽的时代特征。影青捏花奁盒、镂空熏炉、堆雕皈依瓶精巧玲珑, 莹润清雅,开启了景德镇捏雕、镂雕、浮雕之先河。孩儿睡莲瓷枕设计巧妙,童子神态自然,惟妙惟肖。瓷佣形体修长挺秀,与丰满、壮丽和气魄雄伟的唐代陶佣迥然不同。刻线刀法利索、线条刚劲、疏密有致、排列规整,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风格。

雕刻

元、明时期,雕塑瓷有了新的发展。1955年北京西城区出土的元代影青观音瓷雕,体态端庄脸容和润,神情温雅慈祥,有一股“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气质,观之使人由衷的膜拜。衣纹按照形体动态的变化,用深雕法加以塑造,使得面、线融为一体。衣纹的疏密虚实、长短曲直、转折起伏,粗细深浅与优秀的白描人物的衣纹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袈裟的边也塑造得精巧,充分表现了衣料轻柔、飘逸的质感。缀珠纹是元代瓷器装饰中的常见形式,观音身上披戴的缀珠璎洛纹,精细别致,它与明澈莹润的影青釉相结合,更显得和谐统一、清新雅致。

镂雕

明代景德镇的雕塑瓷同样有新的发展。诸如童子观音、骑鹿寿星、坐狮人、牵马孩童、世俗人物、小玩具、瓷雕笔架、镂空纹填五彩坐墩等。产品普遍采用模型印坯成形。据明《开工开物》记载:“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加彩

至清代,景德镇从事瓷雕生产的作坊和技工越来越多。产品品种丰富,家庭陈列品、小玩具、清供祭祀器、实用性瓷雕、附属在器皿上的雕塑、用于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园林瓷件等,可谓应有尽有。同时,寓意吉祥、成套成对的产品普遍流行,景德镇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雕塑瓷产区之一。

圆雕

雕塑的手工技艺有多种,成型和装饰的效果也多样。


塑雕和捏雕就是用手或简易的工具塑造人物和各种动植物等自然形象,常与釉彩相结合,形象逼真生动。

堆塑是将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动物、亭阁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后入窑烧制。

浮雕是指在坯体表面上雕刻或用浆料堆填出各种凸出的纹样。堆填可分为堆泥和堆釉两种:堆泥也称堆花,是用泥浆在坯体表面堆出各种纹样,一般需经搓、捺、印、划、贴等手法来完成。

圆雕

堆釉是用毛笔蘸取白釉浆在施好色釉的坯体上堆出纹样。


镂雕也称镂通花或镂空,制作中常以镂空为主,并结合捏雕、堆雕等技法。在陶瓷坯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孔多采用弧线形或规则的几何形状,以免坯胎烧成时变形。

在雕塑瓷的制作中,常综合运用各种手工技艺,使传统工艺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扫码浏览